這一個多月以來,中小學們集體經歷了一個“非常規”的假期。一場疫情引起了學生學習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家庭親子關系的改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邀請了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總校長俞國娣、杭州市建蘭中學老師郭簡、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老師林瑋,一起來一次“圓桌對話”。三位老師在最近一個月中非常關注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變化,也曾提筆給學生、家長寫長信,在網上引發好評。 “停課不停學” 網上開課會成為趨勢嗎 記者:線上教學已在進行中,網課會成為趨勢嗎?將會給教育帶來哪些變化? 俞國娣:未來已來,改變教學方式是必然的,互聯網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是教學的思維方式。這一場疫情加快了思考步伐,讓我們看到了短板——平臺、教師的技術、學生的學習習慣、一部分人對教育的狹隘理解等等,學生應該“學什么”,我們要進行反思。我建議:要換位思考,師生更平等地對話。減少學習內容,給學生增加信息收集、篩選、運用的能力,這將成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林瑋:網課是否能成為趨勢,需要看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目前這種看不到學生的教學方式,是很難保證教學質量的。它只能是主流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不可能成為趨勢。幾百年來,課堂教育方式基本沒有發生過質的變化,這被學者稱為“教育的惰性”,而這種“惰性”未來肯定會發生變化。但變化的趨勢絕不是讓教師距離學生越來越遠,而應該讓情感距離更近。 孩子宅家,父母手足無措 親子關系如何更和諧 記者:孩子長時間“宅家”,活動范圍減小,學習要求反而提高了。不少家長因此手足無措,找不到新的親子方式,對此你們怎么看? 林瑋:“宅家”其實是閱讀教育最好介入的時候——我說的“閱讀”不是專指“看書”,而是所有接受信息的方式,這才是信息時代的“閱讀”。活動范圍減小,并不意味著學生的心理空間也跟著變小了。相反,在一個全人類都要共同面對的疫情面前,家長正好可以引導學生的關切方向,讓學生建立全球視野和情懷,還可以引導孩子們多關注社區新聞,如業主微信群、街道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等,讓孩子們有機會建立自己與腳下這片土地的情感關聯。 俞國娣: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我們的網課中,指導家長親子互動的教程占著很大的份額。建議建立“家庭沙龍”。每天找出一件熱點事件,就這件事簡單陳述一下。然后,可以隨意地發表觀點。每個人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要讓孩子把藏在心里的話說出來,他的價值觀也就明白了。沙龍的方式可以進階,就某個話題,做好自己的表達準備,或說、或演、或畫……根據家庭成員的特長來。當然還可以準備一下環境:客廳稍作整理和布置,有點儀式感,放一個標志牌話題簽;沏一壺茶等等,都可以增加一點儀式感。 我們當然有鐘南山、李蘭娟 但更需要年輕人站出來 記者:最近媒體報道了很多盡職盡責、不畏艱難的抗疫人物故事,中國對疫情的應對方式也可圈可點。教育界如何利用這一時機,進行愛國主義、責任和擔當教育? 郭簡: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口號,更多的是慢慢滲透進靈魂的課程。老師說了什么,聽一時,老師做了什么,聽一世。老師們應該讓自己成為能讓學生引以為傲的人。家庭層面,我有幾個學生家長是醫生,他們報名支援武漢。對他們的孩子來說,這就是教育。用自己的選擇,告訴孩子,什么是愛國。對于非醫護人員的家庭來說,我很希望家長可以定期開展家庭親子研討會。愛國主義,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一個孩子愛母親是一種本能,而一個人熱愛祖國也應該是一種本能。 林瑋: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愛的“國”,已經不是那個貧困的飽受欺凌的舊中國了,更重要的是要彰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之中國”,這就內在地要求有“四個自信”。比如在此次疫情中,就要堅定學生對“戰疫必勝”的信心,強調“中國之治”的優越性,展示國家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那些積極有效的社會動員能力和舉措。 二是我們要以“奮斗”為愛國的主要形式。我們要告訴學生,當下的“愛國”就是要努力學習,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在愛國。我們當然有鐘南山、李蘭娟,但我們更需要年輕人站出來,說這是我的城市,這是我的國家,我來守護她!
國際學校家具|進口校園家具|品牌教育家具--【OF365國際學校家具網】:http://www.hk-ct.cn 其實,說起教育就不得不說在中國日益發展的國際類教育,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在中國發展起來,也給了新一代學生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據小編了解,在各大國際學校中,學校對【國際學校家具】的選擇也十分的謹慎,不管是對質量還是功能要求都更加的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