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喚醒、激活學生。我們要尊重教育規律,允許學生犯錯,引導學生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這才是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在育英學校校長辦公室對面的衛生間,有一扇特殊的“門”。2012年學校進行改造,將所有衛生間的門都換成了新的,但剛剛換完第二天,一扇門就被學生敲出了11個小坑。時任總務主任找到于會祥說,這個衛生間來往的客人比較多,門上敲了這么多小坑,是不是對學校的影響不好。
于會祥則另有考慮,他認為校內的一草一木,都代表著學校的自尊,門上出現這11個小坑,不管是學生有意還是無意為之,都是教育的資源。于是,在這扇門旁出現了一張紙,上面寫道:“門的臉面,你的尊嚴。” 如今,7年過去了,這扇門上依然是這11個小坑,沒有更多。有一名同學聽說這個故事之后,寫了一篇文章叫《永遠的第11個凹坑,永遠的文明》,貼在了這個門上。明年,學校將把這扇門“請”進校博物館,永遠珍藏起來。這個故事還在繼續,它將不斷地引領育英學校的學生越來越文明,哪怕是在衛生間。 “‘德’這個字太沉重了,對這些天真爛漫、懵懵懂懂的未成年學生而言,不要輕易用我們的成年人對它的理解和標準去評判、去教化。我們的確是要‘德育為先’,但是在管理當中,對未成年人而言,我們成年人說的‘德’,是要去思考如何讓他們接受。” “學校是學生的學校,一定要讓學生喜歡學校。同伴則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學校要幫孩子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這樣孩子們才能喜歡這個學校,他們的生活才有意義。” 在最近一個主題為“孩子最渴望什么樣的教育”的大數據調研中,學生給出的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渴望成為集體中有用的人”。“在學生眼中,最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的并不是成績,而是能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于會祥說。 這就不得不提“育英學生大講堂”。這個校內講座每周一次,同時開四個講堂。同學講、同學聽、教師輔導。只要對主講人的話題感興趣,不管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都可以報名參加。 這一場場講座看似普通,卻在學生之間搭建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舞臺,讓有夢想、愛鉆研的學生分享他們所熱愛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個人經歷,也給他們提供了展示風采與提升能力的機會。它在整個校園中掀起了一股“人人為師,互相求學”的學風。 在育英學校的花園里,有五六十棵桃樹。一到秋季,果實掛滿樹梢,但沒有學生擅自去采摘,而是讓桃子靜靜地掛在枝頭,久而久之,自成一道富有韻味的風景。這正是學生懂規矩、守禮儀、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學校的品位與格調。根據這個觀察,學校將“靜靜掛在枝頭的桃子”作為學校的校風,作為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愛因斯坦說:“當學生把學校教給他的所有東西都忘掉之后,剩下來的就是教育。”于會祥經常用這句話提醒育英學校的老師們,他認為教育就是過日子,德育工作的關鍵不在德育處、教育處,而是在無處不在的文化,在學校的一草一木中,在師生的舉手投足間。
國際學校家具|進口校園家具|品牌教育家具--【OF365國際學校家具網】:http://www.hk-ct.cn
其實,說起教育就不得不說在中國日益發展的國際類教育,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在中國發展起來,也給了新一代學生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據小編了解,在各大國際學校中,學校對【國際學校家具】的選擇也十分的謹慎,不管是對質量還是功能要求都更加的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