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的國際教育VS本土國際化培養 作者一諾提出了中國的國際教育和本土國際化培養兩個概念,一貶一褒,涇渭分明。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不管什么性質和形式的國際教育,都是中國教育的補充,這是趨勢也是原則。孩子送出去了,就意味著已經擺脫了一諾所說的幾乎沒有能力抗衡的教育大體系以及環境了。換句話說,就是不管結果如何,都不是在討論中國國際教育了——如果非要怎么說,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國際教育,屬于個體行為了,從屬性上說,也是所在國的國民/國際生教育。 所以,話不可隨意說,否則影響大了就會被群懟。
國際學校家具|進口校園家具|品牌教育家具--【OF365國際學校家具網】:http://www.hk-ct.cn
1 好的教育是相通的 我國的國際教育總體上可以分兩類: 一類是成體系地引進海外成熟的如IB/ALevel課程,學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做課程融合,完善豐富校本課程,越來越本土化,或者說逐漸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另一類是基于中國國家課程體系,學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引進西方的教育理念及課程設置,完善豐富校本課程,越來越國際化,或者說逐漸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一諾所推崇的,就是后者。在筆者看來,好的教育是相通的。一諾突出強調的“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和邏輯,講自己的故事”,就是每一種教育體系都以不同表述呈現的內在要求。
2 哪一類距離好教育更近 第一批國際化的學校,自然是引進成熟課程體系的學校,目前可以代表國際教育高中段辦學的水平和質量。目前大部分都是這一類學校,他們依然在不斷地做課程融合,來優化辦學水平。(純粹招外籍的學校另當別論,簡單看作外國在華的教育飛地比較合適。)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基于對國內外教育把握的基礎上,開始在中國國家課程體系的框架內,做自己的校本課程體系。 從歷史上看,前一類更有優勢: 我國的現代教育理念落實就是這樣的,大破大立,廢除科舉制,創建新學堂,打到孔家店——當然難免矯枉過正,這也是引起爭議,甚至引起否定聲音的地方。只是在那樣積重難返的情況下,有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嗎。當然,當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國占據優勢后,開始不斷批判地把傳統教育中的精華融合進來——理論上和趨勢上是這樣。與之相應的,就是我們政治發展也是如此,形象的說法是,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經過結合實際的不斷斗爭發展,現在可以說是充分本土化了。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下,憑單個學校的一己之力,創建一個卓有成效的課程體系,談何容易?且不說這需要多長時間的打磨,就說需要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多少學校可以承擔得起?所以,追根究底,要打造自己課程體系的學校,還是要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鑒、融合現有的課程體系的理念、課程設置、評估等。
國際學校家具|進口校園家具|品牌教育家具--【OF365國際學校家具網】:http://www.hk-ct.cn
3 貴在落實 再成熟的課程體系,如果學校不在日常教學中切實落實,也是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的。那些復制-粘貼教育理念的學校,是沒有生命力的。 二 以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教育,清楚了兩者的差異后,再看一諾的表述,問題就來了。一般來說夸自己的項目好很正常,但不做具體分析直接否定其他發展模式,這與一諾自己提出的文化多元也自相矛盾。這種雙重標準,和西方教育中要求的寬容、尊重對方的理念相左。作為教育理念,這在IB教育中有著系統闡述。看來,不僅學生需要培養,從業者也需要自我教育。目前我國的國際教育還處于發展階段,以現在的結果來權衡教育的成敗,不構成內在關系,至少還為時尚早。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應該以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教育。一諾很注重中華文化,富有中國情懷,可惜有意無意忽視了一點,就是拿個體在美國的成功來衡量中國的教育。拙以為衡量的標準要接地氣,不要太抽象或遠離當事國的現實。按照這一前提,就是中國教育在什么程度上解決了中國的現實問題,解決了“我們自己的人民”的現實問題,而不是有多少人在美國的公司里怎么樣。如果沒有立足于本土的意識,國際視野也會缺少支撐,又怎么能做出中國最好的教育呢。如果從這個標準看,一諾所舉的例子,倒成了印度的悲哀、美國的勝利的鐵證。按作者的話,印度無非是在給美國輸送高級打工者或合伙人,而美國則成功吸引了印度人才為我所用。如果硬說成win-win,那么我理解的雙贏,是美國贏兩次!
國際學校家具|進口校園家具|品牌教育家具--【OF365國際學校家具網】:http://www.hk-ct.cn
其實,說起教育就不得不說在中國日益發展的國際類教育,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在中國發展起來,也給了新一代學生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據小編了解,在各大國際學校中,學校對【國際學校家具】的選擇也十分的謹慎,不管是對質量還是功能要求都更加的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