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復旦大學12日公布的“對朱學勤涉嫌抄襲指控不成立”結論,近日,方舟子表示將以個人名義向復旦實名舉報,要求復旦重查抄襲案。百余網友也聯名發布“公開信”,認為該案結論是學術規范的嚴重倒退。 http://www.hk-ct.cn/
本以為,喧囂一時的“抄襲門”將歸平靜,沒想到波折再起:方舟子較真的舉報,網友窮根究底的質疑,都讓它難以關上“門”。抄還是沒抄,輿論的聚焦點,再度回到這個基本的事實判斷上。
學術抄襲,不是能“大事化小”的學界家丑,不容掩耳盜鈴。它關乎學術道德底線的堅守,也維系著學界公信。基于此,較之汪暉的“鴕鳥政策”,朱學勤在面對抄襲指控時的打破沉默、積極應對的姿態,飲譽頗廣。正因他不諱疾忌醫、敢于自證清白,抄襲風波才不至于一地雞毛,淪為學術派系之爭;“依靠權威學術機構獨立調查”模式的納入,也讓“朱學勤事件”極具標本意義,為今后廓清“學術腐敗”提供了良性參照。
朱學勤愿做“中國坦面學術抄襲爭議的第一人”,膽識可嘉。但正視之態,并非厘清真相的關鍵;公眾的贊譽有加,也無法取代對是非的追問。還原正義,終究需要依據事實基礎上的程序化審核,甄別學術產品的真偽,并公之于眾,經得起拷問。
學術理想國若想不覆滅,就要“開胸驗肺”。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涉入、調查,得出“瑕不掩瑜”結論,固然推動了學術裁決機制的確立,也讓當事人如釋重負。但遺憾的是,利益關聯,讓調查結果疑竇叢生:調查組成員與朱的私交甚篤,讓公正性大打折扣;論證過程重“專家表述”輕縝密考據,也讓結論無以服眾。起碼的“回避原則”都沒遵守,調查也失之嚴謹,所謂權威性裁決,注定難逃“親親相隱”的嫌疑。
朱學勤可以“身正不怕影子歪”,學術機構可以消釋眾疑,方舟子也可以“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眾所周知,正是方舟子秉持“不依不饒”的求真精神,堅持打假,唐駿們的騙局才被揭破,許多偽科學得以“驗明正身”。這次,他又不甘沉寂、公開質疑,既檢驗著復旦大學調查的可信度,又在倒逼學術不端“零容忍”原則的復歸。
然而,“炒作論”與“刻薄說”又沉渣泛起。對方舟子“借機炒作,無理取鬧”的指斥不絕于耳,“得饒人處且饒人,何必待人太刻薄”的勸告也比比皆是。言下之意,就是權威機構既已發話,無需再刨根問底、較以錙銖,抓人“小九九”不放。說到底,“炒作論”是對“學術打假應不問動機”的常識的僭越;而合理質疑,牽涉著對真理的孜孜以求,與個人肚量無關,不應對其掄起道德譴責的大棒。相反,方舟子們的較真,或許能驅動學術規范修補罅縫,避免學術倫理底線的下滑。
抄襲或污蔑,真理或謬誤,明辨是非,需要規范獨立的學術裁決,無需利益摻雜下的“口水戰”。因而,方舟子的“眼里容不下沙”和朱學勤的“身正不怕影子歪”,都一樣值得贊許。求真無錯,有錯的是諱疾忌醫的消極姿態,疲軟松懈的學術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