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1953年生。畢業(yè)于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報業(yè)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1973年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賞最多的一位。1979年起連續(xù)七次獲臺灣“時報”文學獎、散文優(yōu)秀獎和報導文學優(yōu)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xiàn)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http://www.hk-ct.cn/
17歲開始發(fā)表作品,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40多年共出版作品逾百部;文章曾多次被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元月16日下午,臺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應邀做客寶安區(qū)圖書館周末講座,笑談人生,談成長,談幸福,以親身經歷和豐富學識與聽眾分享了其“從人生最地層出發(fā),愿望改變人生”的人生感悟,風趣幽默的“林氏智慧”令演講現(xiàn)場不時爆發(fā)出陣陣歡笑。
小學三年級立志當作家
“有一次我到中山去演講,一個年輕貌美的小姐給我一個信封,我一拆開信,里面寫著:林先生,我從小看你的書長大,今天看到你,沒想到你長得像周星弛《功夫》里面的蛤蟆功長者。”演講一開場,年近六旬的林清玄便拿自己的相貌“開涮”,引得全場爆笑。
林清玄出生在臺灣高雄一個窮苦偏遠的山村,家中一共兄弟姐妹18個,他排行第十二,“如果寫武俠小說,可以叫我林十二少,隨時射出一把小刀”,他笑著說。
幼年時期的林清玄時常餓肚子,“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從來沒有吃飽過,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吃得飽”,就是在這樣窮苦的環(huán)境中,林清玄卻異常熱愛文字,小學三年級即立下了一個志向:后要當一名作家。為什么當作家?林清玄笑談,“因為作家可以寫出動人的文章”。從此以后,立志從文的林清玄每天都在不斷地寫,小學時每天500字,中學時代每天1000字,大學時每天2000字,畢業(yè)后每天3000字,幾十年來一直堅持不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