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披露,河南鄭州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大學教師講課已很少使用板書,多數學生對此不滿,認為板書“很有必要”。 http://www.hk-ct.cn/
和幾位教授、校長交談,得知現在確有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講課功底不行,表述、板書也不過關,講課基本靠電子課件。高校也確曾提出要求,教師都要學會用電子課件,于是不光在課堂上,就連講座、學術交流活動,也以電子幻燈片、投影儀為主。甚至有些主講人只帶課件,不準備文本。說到這就不僅是板書水平問題,而是講課者對聽講者是否尊重、是否負責的問題了。
信息技術進課堂確有其優越之處,投影畫面整潔、漂亮,鏈接豐富,而且能把一些曲線、曲面的生成,三維復雜結構的分析立體化地展現出來,這是語言表述難以達到的效果。但是課件用過了頭也會帶來問題:課件成為主角,講課進度跟著課件走,師生間的互動沒了,這掩蓋了一些教師治學不實、教學不專的隱患。有的教師把課本內容搬上課件,背書變成念書,比原來更糟;有的教授忙于教學以外的事,就請助教代做課件,這種敷衍草率的態度,學生當然不滿。須知很多課程是不能光用課件的,比如語言課,單詞與句式不是當堂板書,效果肯定很差;比如數學、力學課,沒有算式的當堂推演怎么能行?其他課程電子課件的使用也要為講課效果服務,同時要用板書標出重點,理清思路。
教師濫用課件會造成學生聽課不便,授課重點不突出、翻篇過快,加上有時影像不清晰,筆記很不好做,于是課后學生們就競相下載課件,甚至有人上課用手機、錄像機拍下投影畫面,索性不做筆記了。
回顧筆者讀大學的時代,認真做筆記是求學的基本功,很多人畢業后多少年,課堂筆記仍保存完好。筆者從業之初,好友留學前送來讀新聞本科時的厚厚一摞筆記,格式一以貫之,概念、要點、體會、掌故排列有序,可謂心血與智慧的凝結。當年我考察中德職教合作時,德方老校長給我看他讀書時的七八本筆記,字母、標點無一處涂改,插圖也中規中矩,看不出擦痕,我當時就明白了德國產品質量上乘的深層原因。美國有專家研究,當堂做筆記并及時復習的學生學習效果好得多,F在專業書籍、網絡資料豐富,自主研讀的條件好多了,但是上大學不做筆記恐怕仍然不行。錄音錄像當時省事,過后整理耗時更多。課件承載的學問,不動腦動手記下來不會變成自己的。
有校長坦言,我們與國外大學的差距主要在教師的整體素質。大學教師要有退出機制,教學崗位要有嚴格要求。有學位的、發過論文的不等于有真才實學;學問大的不一定會講課。新人應聘教師,要有老先生聽試講,非師范專業出身的新教師要補上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學會寫好板書,初上講臺還要由老教師帶一段。大學教授切記,教書育人是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首要職責,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講好課不但要參透課程內容,還要想明白這節課要給學生什么,那些關鍵點如何讓學生入腦入心,講準確、講清楚、講生動是目標,板書與電子課件都是工具,工具、輔助手段要為目標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