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全國政協委員、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孔子青銅雕像,在毗鄰天安門廣場東側、長安街南側的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一時褒貶之聲揚沸。大力支持者有之,堅決抗議者有之,質疑揣測者亦有之。反對者無外乎兩種觀點:一是神圣之地豈可擅立人像?二是孔子究竟能否成為中國的代表? http://www.hk-ct.cn/
在第一種意見里,大概有這樣的擔憂:天安門廣場及其附近乃是諸多神圣象征之所在,“人”的雕塑可能會破壞這里的氣氛。但事實上,天安門廣場上早有作為普通人的“工農兵”雕像,而人們似乎也沒覺得那與廣場整體的環境與氣氛不和諧。至于第二條意見,無論從歷史地位與作用,還是就文化影響與意義來看,孔子雕像恐怕是最具說服力和最無爭議性的選擇。
回溯這尊孔子雕像的落成,我們不能無視一個最基本的背景,那就是國家博物館的改擴建。擴展視野,舉目環宇,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館廣場上,幾乎都會以雕塑的形式來為博物館的主旨點睛。這是一個慣例。以國家博物館現有的周邊環境條件,選擇北廣場矗立雕像是極為適宜的——既可以改變北廣場相對空曠的狀況,又可以為長安街一線增添一個醒目的標志性符號?梢哉f,孔子雕像為神圣的氣氛又添加了更為深厚的歷史文化韻味。
另外,就雕塑本身而言,以往人物群像、敘事浮雕、山河景觀、徽標性雕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年代跨越、內容單一、寓意薄淺等局限。相較而言,以人物尤其是重要歷史人物為內容的雕像,更能簡潔地承載起國家博物館所蘊藏的博大、悠遠、厚重的歷史積淀。這樣一個雕像,就像通往歷史的一扇門,可以觸發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那么,誰的雕像能擔此重任?毫無疑問,這個人必須要有穿越時空的長度和深度,要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要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一席。以此來看,作為歷史老人的孔子,作為文化老人的孔子,作為思想老人的孔子,正是最恰當不過的選擇。
作為國家博物館建筑群的一個組成部分,素面青銅的孔子雕像以一位謙和、睿哲、仁愛的布衣智者,靜靜地站立在長安街邊,身后映襯著國家博物館內深遠的歷史。這是一幅讓人沉思的景象,也是一種讓人銘記的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