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走訪各大書城,發現學生家長成為春節后購書的主力軍,教輔類讀物成為他們的首要讀物。記者調查發現,家長為了孩子能提高學習成績,均愿意花錢教輔類讀物,給孩子學習“壓擔子”。 http://www.hk-ct.cn/
為補弱項大買教輔書
昨日是周一,在羅湖書城三樓,教輔類讀物書架前依然人頭攢動。僅在教輔類讀物專門展示區不到10平方米的區間內,便聚集了10名家長、孩子,與其他文學、小說、財經等書籍類片區零散的市民形成鮮明對比。
書城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近日買教輔書的顧客比平時增加了好幾倍,常需補充書架。不過,這還不是最火的時候,該工作人員稱,一般購買教輔類讀物的高峰會出現在開學后的周末。
不少家長獨自來為孩子買書,所以購書現場電話不斷,家長要跟孩子反復確認是哪家出版社的書籍,是不是老師推薦的那本書等。
現場有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她的兒子今年在羅湖上小學6年級,跟往年一樣,她每學期開學基本上都要花百余元給孩子買教輔類讀物。記者發現,她挑的書中,價格均在10元左右,光是語文輔導類讀物就有兩三本。
在羅湖念初二的小唐是自己來選書,他告訴記者,父母給了300元的預算,“數學比較薄弱,所以多挑了幾本”。講起課業負擔,小唐一臉愁容,“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一部分,但是自己也得花時間補弱項。同學們都在看教輔書,我不看考試就完蛋了”。他說自己每晚一般在11時后才睡覺。
競爭激烈學生難“減負”
對此,深圳中學一位老師認為,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導致就業競爭非常激烈,而文憑學歷常常成為用人單位的衡量人才的標準,“為了能上好的學校,家長自然就希望孩子多學習。”
記者了解到,學生“減負”,其實市教育局早在2000年就發布過相關意見,對中小學生每天可以承擔的作業量和需保證的睡眠時間做了規定,然而“減負”到現在依然是成效難顯。而未來的10年,義務教育階段“減負”依然是深圳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