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種新書出版座談會上,文風和學風屢被提及,記者不斷聽到有學者對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文風與學風問題提出尖銳批評。這些批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提出的問題,值得更多人思考。http://www.hk-ct.cn/
編輯出版學應提倡實證性研究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出版家聶震寧指出,編輯出版學研究中目前多是從理論到理論、從觀念到觀念的演繹,重復太多、實感太少、空洞太多,創新難得一見,讀者難以卒讀,長此以往,科研將難以持續。
他認為,對編輯出版學研究有必要強調一下學風和文風。編輯出版學研究,應當是實用型學科研究,因而特別需要強調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要更多地提倡實證性研究。清代學者章學誠提出,學術研究,“考訂、辭章、義理”三方面各具所長,互為補充。章學誠處在乾嘉學派盛行的時代,他反對兩種錯誤的學術傾向,一種是以宋明理學為代表沉迷義理的儒學研究,嚴重脫離現實;另一種是乾嘉考據學為代表,為考證而考證,過分耽于考據訓詁,不見現實義理。而編輯出版學研究的現狀卻是耽于義理太多。一些觀點盡管十分宏大,而且正確,可是文章千人一面、大同小異、了無新意,無歸納、演繹、論證,更缺乏應有的實證。這樣的學風、文風確實讓人感到傷腦筋,文章發表出來就有點兒浪費版面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聶震寧認為,原因在于缺乏實證和考據,而說到底,章學誠認為是缺乏做學問需要具備的“才、學、識”。為此,我們提倡既要講求義理、辭章,也要重視考據實證,強調來自于實踐的學識。如果考慮到不過正不足以矯枉的話,那么現在應當更多提倡實證性研究。
談到編輯出版學科研究的實踐性問題,聶震寧舉了清代學術的顏李學派為例。該學派的掌門人顏習齋提倡:“必有事焉,學之要也。心有事則存,身有事則修,家之齊,國之治,皆有事也。無事則治與道俱廢……德、行、藝曰物,不征諸物,非德非行非藝也。”顏習齋以為,離開事物沒有學問,離開事物談學問則不是學問,在事物上求學問不實踐是不行的。梁啟超把顏李學派稱為實踐實用主義,對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予以基本肯定。揚棄其中的絕對實踐主義的片面性,顏習齋的觀點值得我們汲取。編輯出版學是一門實實在在的應用型學科,空洞重復的調調要少唱,空話套話要少說,而代之以生動活潑的實踐研究和對事物規律性的準確把握,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理論思考和前瞻性認識,方可使得我們的科研、教育以及人才培養有實用、見實效,從而與如火如荼的行業改革發展態勢相適應,并反過來為行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清醒冷靜的科學研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