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國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七屆“國際儒學論壇”,2010年12月4日-5日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韓國高等教育財團金在烈總裁、亞洲和平貢獻中心西原春夫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及來自韓國、日本、美國、巴西的專家學者130余人出席會議。 http://www.hk-ct.cn/
關于儒家的政治理論,與會者認為,儒學家遵守正己以正人之道,由修身齊家而治國平天下,凸顯了豐富的政治哲學理論。李景林教授指出,“正德性”和“興禮樂”是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論內涵,其落腳點是重建人倫價值系統。周桂鈿教授分析了儒家社會等級觀的合理性。蔡方鹿教授概括了“理學”社會治理思想的基本內涵,即天理治國、倫理本位、明理達倫。喬清舉教授闡論了以“澤及草木”、“恩至水土”為核心的儒家生態文化的主要表現。黃玉順教授基于儒家制度倫理學的當代政治效應提出“中國正義論”,以此構建一種“普世性”的“正義論”體系。
關于儒家的政治智慧,大家認為,智慧是理論落實于實踐的催化劑,儒家知識分子開展的社會治理活動離不開政治智慧的支持。林存光教授認為先秦諸子以“天下情懷”和“圣王統治”為政治思想的核心議題,體現了“政治宗教”性。韓星教授認為“教化”是儒家政治文化的軸心,窮則“寓治于教”、達則“寓教于治”成為士大夫階層政治實踐的基本選擇和現實追求。肖群忠教授認為中國傳統倫理學中美德倫理學與治平倫理學、生活倫理和教化倫理既相聯系又相區隔的合分關系,凸顯了儒家政治哲學的智慧所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東俊教授以“修行”為儒教價值所在。
關于儒家政治哲學的現代價值,學者們認為,儒學兩千多年生生不息的演進歷程表明了儒學的自我創新精神與“與時偕行”品質,儒學在當代依然可以煥發光彩。張立文教授指出,儒學思想當代創新的核心是儒學哲學理論思維的創新,即理論體系的創新、學術觀點的創新和研究方法的創新,落腳點在于“和合學”。“和合學”是依據新的詮釋文本、新的核心話題和新的哲學理論思維而開出的新儒學生命智慧。余治平研究員指出,公羊學的“夷夏之辨”是一個文明發展與禮教進步的問題,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思想,可以實現當代世界不同文明間的“文明超越”。彭彥華教授概括了“君子”人格的十方面特征,為現代君子人格的樹立提供了借鑒。方國根編審和羅本琪教授則呼吁,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革必須以道德倫理為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