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幼教界人士一樣,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秘書長廖麗英最近也在為學前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而歡欣鼓舞。不過,這位長期從事學前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學者在高興的同時有些擔心:如果相應的制度改革和建設跟不上,學前教育有可能會再一次出現大起大落。 http://www.hk-ct.cn/
“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頭腦冷靜,要好好思考究竟如何才能讓學前教育做到科學發展。”廖麗英說。
前不久在青島召開的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李天順也發出了類似的聲音。他在講話時援引一位專家的話說:“當全社會的聚光燈投向學前教育的時候,我們準備好了嗎?”
民辦園補貼如何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落入老板的腰包
最近,在中央政策的促動下,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增加學前教育的投入,像北京就表示未來5年投入50億。“雖然從絕對量上說還遠遠不夠,但相對而言錢確實增加了不少。”廖麗英說,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花錢就成了擺在學前教育界面前的一個當務之急。
“錢怎么投?投給誰?怎么讓老百姓都能公平地得到政府的支持?”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王化敏在青島會議上提出了同樣的問題。
學者的擔憂不是無緣無故的。
就在青島的會議上,一位來自南方某省的學前教育專家沒開完會就急匆匆趕回去了。原因是省里面剛剛給學前教育投了不少錢,而且要求年底必須花完,這位專家被催著回去研究怎么花這筆錢。
“按照這種做法,這些錢肯定不能被科學合理地使用。”廖麗英說。
前幾天,有報道說,北京的街道機關園和民辦園明年有望獲得政府公用經費補貼。但是,北京的民辦幼兒園情況不一,最貴的月收費有的上萬元,最低的月收費才兩三百元。因此,按照什么樣的標準發放補貼是政府和教育部門必須考量的問題。如果收費標準不一樣的幼兒園,得到的補貼是一樣的,就自然不公平了。
當聽說某地方政府準備給所有民辦幼兒園生均成本補貼時,來自蘇州的幼教專家、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張春霞第一個反應是:“給民辦園補助之前必須要弄清楚其辦學成本是多少,否則政府給的錢有可能根本就用不到孩子身上,而是進了老板的腰包。”
事實上,現在對于民辦園的辦學成本根本就沒有一個相對準確的核算,也缺乏很好的監管,否則幼兒園的收費也不會亂象叢生,出現“天價幼兒園”。
在刊登于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劉占蘭也談到這個問題:“盡快探索出區分和認定普惠性民辦園的管理辦法,制定這類幼兒園的辦園標準、收費標準、財政支持制度,日常管理和業務指導制度,督導評估制度等。”
“政府在給學前教育加大投入的同時必須加強管理。”這是學前教育界共同的聲音。
政府再不能花納稅人的錢建設少數人享用的“豪華園”
就在今年,某部門單位把旗下的幾所幼兒園合并,花了幾千萬元打造了一個新園,設施之豪華令人咋舌,這可是公立幼兒園啊!
“有些人總是認為,幼兒園建得越高級,孩子受到的教育就越好,越豪華就越是好幼兒園。”廖麗英說,在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再犯“富貴病”: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建的公辦園,卻是只能供少數孩子享用的“豪華園”、“貴族園”。
盡管在《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設超標準、高收費的幼兒園”,但包括廖麗英在內的幼教界專家對于這一問題還是憂心忡忡。
身為北京市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廖麗英走訪過很多幼兒園。在東南沿海一個城市,她看到政府建的幼兒園,每個都投入一兩千萬元,房子蓋得非常漂亮,有的幼兒園,甚至連馬桶都是進口的。
在廖麗英看來,現在對于什么是好幼兒園缺乏一個科學的判斷標準,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些不該花錢的地方拼命花錢,該花錢的地方卻不肯花錢。在一些經濟狀況非常好的幼兒園,硬件很豪華,卻舍不得給孩子們買圖書和玩教具,教室里堆著一堆破紙箱子。玩教具都是老師利用廢舊材料自己做的,“老師們可以制作玩教具,但幼兒園的基礎教育資源不能全部靠老師做”。
有個幼兒園資金很充裕,花800多萬元給每個教室都安裝了攝像頭、投影儀和投影白板。可就在這個幼兒園,孩子們玩橡皮泥卻要分批玩,因為不夠用。“據說,這些白板是用來放PPT的。可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游戲和活動,大量用PPT的教學方式本身就不符合幼兒教育的特點與規律。”廖麗英說。
廖麗英認為,政府投入在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的同時,應該考慮相應的內容與管理,如,幼兒教育的軟件水平,幼兒教師的隊伍建設等。她曾做過一些當前幼兒教師情況的調研,深知幼兒教師問題不解決,學前教育面貌很難得到根本改觀,教師問題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政府投入不能再搞“錦上添花”
在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來自河北涿州一所公辦幼兒園的負責人很坦率地告訴記者,像這種外出開會或者參加培訓的機會,園里的普通老師幾乎沒有,往往都是當地有名的園,或有名的園長出去學習,回來后再給老師們講講,就算培訓了。
“能參加培訓的往往都是各地少數幼兒園的少數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而且總是那些人。”
廖麗英證實了這種說法。而且,這也是她目前擔心的問題之一:這次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會不會又把機會和資源更多地給予那些政府認定的所謂的好園,繼續“錦上添花”。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3年內對1萬名幼兒園園長和骨干教師進行國家級培訓。目前,這一培訓已經啟動。在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培訓班上,一位幼教專家又碰到了不少熟人,有些還是高校學前教育系的教授。“這些人本身就具備較高的專業水準,而且經過了多次培訓,這么難得的國家級培訓機會為什么不能給更需要的老師和園長?”
“如果還像以前那樣,資金和各種資源都向那些條件已經很好的公辦園傾斜,我們可以想象,北京即使再建5000所幼兒園,也還會存在入園難的問題。因為發展太不平衡,家長還是想去好園啊!就在目前入園難、幼教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北京回龍觀地區的不少民辦園卻招不到孩子。缺管理,缺支持,缺督導,質量差,也是造成入園難現象持續不斷的原因所在。”廖麗英介紹,多少年來,在一些地方,如一些縣級幼兒園,政府撥付給學前教育的經費80%%都投向了那些個別的公辦好園,結果,好園的條件越來越好,差園的條件越來越差。這種學前教育經費與資源的管理與使用辦法,只能不斷加劇入園難現象。
“我國幼兒教育的先驅陳鶴琴先生說過,中國幼兒教育容易犯3種病,花錢病、富貴病和外國病。”廖麗英說,“學前教育要健康發展,加大投入固然重要,但如果科學的學前教育發展與管理制度體系建立不起來,很多頑疾還是解決不了。”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辦一定科學比例的、普惠性的公辦園是促進公辦園與民辦園良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衡點。(記者 李麗萍 謝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