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召開的四川省教育工作會議和頒布實施的《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兩基本,兩建成”的戰略目標,明確了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重點任務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清晰思路,開啟了四川從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邁進、努力建設西部人才高地的歷史征程。日前,記者就四川教育規劃綱要研制的相關背景專訪了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涂文濤。 http://www.hk-ct.cn/
問:《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研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2008年下半年,國家啟動了編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從我省實際出發,我們從2009年4月啟動了《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研制工作。今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面部署了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戰略任務。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快了四川教育規劃綱要的研制工作。
我們遵循“國家戰略、四川特色、人民滿意”的基本原則,按照“把準方向,實事求是,大膽創新,立足長遠,適度超前”的思路,謀劃四川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力圖準確把握國家“兩基本,一進入”戰略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和對“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的回答,既充分考慮了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又做好了四川教育規劃綱要與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以及同四川省委、省政府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部署的對接工作,做到全面貫徹和體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并對四川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進行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規劃和部署,力圖讓四川教育規劃綱要既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又結合四川省情,充分體現四川特色。
問:四川教育規劃綱要將未來10年四川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表述為“兩基本,兩建成”,這一目標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答:今后10年,四川教育改革發展在貫徹國家教育規劃綱要20字工作方針基礎上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社會”的24字工作方針,并將戰略目標確定為“兩基本,兩建成”,即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建成教育強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實現該目標具體有六個方面的標志:一是教育普及全面加快,水平整體提升;二是教育公平惠及全民,機會更為均等;三是教育質量顯著提高,水平明顯提升;四是終身教育全面加強,體系基本形成;五是教育創新持續推進,體制充滿活力;六是服務社會能力增強,貢獻顯著增大。同時,我省還根據經濟社會發達程度,提出了分區域發展目標。
提出“兩基本,兩建成”的戰略目標,既是四川現代化進程加快和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我省進入創新型社會、建設教育強省和人才強省、提高我省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從教育發展看,經過10年的追趕發展,四川教育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總體差距明顯縮小,各級教育入學率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已基本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教育規模在全國的比重及排位與人口的比重及排位基本相當,若按此趨勢發展,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完全可能達到或者超過屆時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實現“兩個基本”。 問:四川教育規劃綱要體現了哪些特色和亮點?
答:四川教育規劃綱要由導言、4個部分和實施組成,共22章、72條,約3.1萬字;所有章節均與國家教育規劃綱要(22章、70條,約2.7萬字)相對應,內容條款基本對接。
為使文本更具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著眼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并聚焦本屆政府任務,四川教育規劃綱要以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規劃設計了本屆政府擬從2010年到2012年啟動實施的“八、九、十”教育改革發展重大項目等具有四川特色的亮點內容。
——八大教育提升計劃: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地震災區中小學教育提升計劃、職業教育攻堅計劃、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計劃、教育國際交流推進計劃。
——九個重點建設工程:學前教育建設工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程、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高等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專業建設工程、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程。
——十項重點改革試點: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職業教育改革試點、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現代大學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試點、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市級政府教育綜合改革和省際教育協作改革試點。
問:四川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到,“確保到2012年按可比口徑計算的全省各級各類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18%,以后年度隨著財力的增長進一步提高。”這和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有何不同?
答:鑒于我國財政體制特點,并經過多年實踐,“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不是在地區而是在全國范圍來說才有實際意義。因此,四川教育規劃綱要沒有使用上述概念,改為“不斷提高公共財政的保障水平,確保到2012年按可比口徑計算的全省各級各類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18%,以后年度隨著財力的增長進一步提高。”
這一指標是國家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的基礎線。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相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我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增長較快。到2012年實現18%目標后,我省經費投入將會有較大增加,財政的保障能力將會進一步提高。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高,教育經費是影響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實現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特別注重解決好教育經費問題。因此,四川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形成與四川教育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教育財政體制。一是各級財政要依法保證和努力做到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二是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三是繼續依法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拓寬教育的社會融資渠道,建立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助學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