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一種模式更適合國內市場 是建材超市還是大賣場?
“洋超市”再現關店潮 發展模式遭瓶頸
隨著國內個人購房的熱浪此起彼伏和商業地產快速擴張,建材市場的增速令人稱奇。因此國內外流通企業都將目光瞄準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1999年,百安居正式進入上海,并迅速在國內大江南北遍地開店;隨后,家得寶、樂華梅蘭等多個外資超市緊隨其后,陸續進駐中國,憑借全新的經營模式和極速的擴張態勢,的確讓國內家居企業感覺到“狼來了”一般,不寒而栗。當時,有不少業內人士預測,建材超市將對傳統賣場造成巨大沖擊。
但出人意料的是,建材超市這一新業態,并未隨著房地產的行情水漲船高。從2006年開始,“洋超市”的道路就走的頗為吃力,2009年的金融危機無疑雪上加霜,也使得外資建材超市“噩耗”不斷。2009年中開始,又是以百安居為首,眾外資賣場不約而同的在全國范圍內掀起“關店潮”。
京城“洋超市”半年內再關5店
“分鐘寺店目前已經閉店整休、改造。”家得寶中國市場某負責人直言不諱,但對于盤整之后何日再開業,對方也未能給出答復,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去年家得寶青島店也是起初“閉店改造”,之后就此消失。無獨有偶,據駐扎在店內的一家地板品牌北京的負責人透露:目前對方正在與我們商洽退貨事宜。
分鐘寺店是家得寶進入北京的首家店,在5月31日前完成甩貨出清后,現如今走在分鐘寺橋的三環主路上,已經看不到賣場的LOGO,只剩下毗鄰的華潤萬家獨守陣營。同樣的命運還光顧了百安居,其亦莊店和健翔橋店在上半年先后關閉;6月6日,京城老牌家居賣場集美家居進駐回龍觀,取而代之了駐扎3年有余的萬家國際家居廣場。
有媒體報道,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京城有5家家居賣場或關或停。究其原因,大多是“不掙錢”所致。
百安居是來自英國的裝修裝飾材料大型連鎖超市,年銷售額在建材行業位列世界第三;在美國本土擁有2000家店面的家得寶,發展勢頭正如日中天。
建材超市這個在歐美大受歡迎的業態,為何在中國步履艱難?
金融危機無疑雪上加霜使得外資建材超市“噩耗”不斷
水土不服 建材超市發展需要新模式
隨著國內家居企業的崛起,以及越來越注重細節的服務,建材超市固有的“一站式購物”、“安裝、送貨”等“一站式服務”已不能凸現優勢;除此之外,建材超市全球采購的優勢,在國內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相反還受到了致命約束。
“由于我國建材廠家區域性比較強,其生產體系和規模大多達不到全國連鎖超市的要求,所以目前超市的供貨商中有不少都是區域代理商,這些代理商通常都在傳統賣場設有門店,為了保證在傳統賣場的利益,他們供給超市的產品,多是該品牌的二、三線產品,在供價方面,超市也占不到便宜,大規模采購的優勢難以體現。”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表示。據了解,即使是廠家直接向建材超市供貨,其保護代理商的現象也很普遍,因此,超市的“零售”屬性也成為影響其自身發展的桎梏。
外資建材連鎖超市正在遠離國內家居建材市場
“中國的環境與國外環境有很大區別,不僅是市場的特點,而且在管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差別都很大。”樂華梅蘭中國區總裁林伯怡這樣告訴記者,“我們不能把國外的經營模式生硬地復制在中國,來倚靠加速開店求發展。”
與同行相繼擴張又先后關店比較,樂華梅蘭進入北京已經7個年頭了,僅有的兩家店面,即使在行業不景氣的當下,仍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因此,林伯怡認為建材超市作為一種先進的經營方式,如果不能得到好的發展值得人反思;“在其他歐洲國家我們可以直接復制一些模式,但是在中國行不通。應當結合特有的市場環境來研發出一種更適合建材超市生存發展的新模式。”
更多培訓臺|辦公家具新聞資訊請詳細瀏覽:本站/newsclass/information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