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過詳細調查獲悉,在此次節能環保工程中,施工方共采用了三個公司的建筑節能保溫材料,可能涉及材料不合格。 學校家具網 http://www.hk-ct.cn/
它們分別是由上海亮迪化工科技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亮迪”)生產的“LD—R型抗裂無機保溫材料”和聚氨酯(PU)材料,上海大道包裝隔熱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大道包裝”)生產的聚苯乙烯泡沫(也俗稱聚苯板,EPS),日本聚氨酯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PAP,也屬于PU——編者注)。
而這三種材料除了“LD—R型抗裂無機保溫材料”為不燃材料之外,其余皆為易燃材料,其中PU的燃點僅在130度左右,與普通紙張相同,而EPS的燃點是346℃,僅比木料燃點高一點兒,而PAP的燃點為218℃,以上三種材料均為易燃物品,為此次“11·15”大火迅速蔓延,短時間造成多人傷亡之導火索。
據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建波表示,失事大樓的外墻保溫采用的是硬泡聚氨酯噴涂薄抹灰結合EPS板薄抹灰保溫系統,其中硬泡聚氨酯噴涂薄抹灰主要用于大樓主體,EPS板薄抹灰用于建筑陽角和窗口部位。
從相關新聞報道得知,大樓硬泡聚氨酯噴涂保溫工程只是施工到12層左右,其中10層以下已經進行了砂漿找平。
這也是為何大火從10層開始燃燒之原因所在。
方公布信息顯示,分包此次節能保暖工程的為上海正捷節能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正捷”),按照分包原則,該企業需包工包料,即以上三家公司保溫材料均為上海正捷采購,而后用在施工中。一位了解案情的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原料采購均為上海正捷直接采購,“而后要把試用材料名稱報給上海佳藝建筑裝飾工程公司看,不過這也只是走過場。”
工商資料顯示,上海正捷成立于2010年3月25日,注冊資金為200萬元,經營范圍為節能保溫工程設計、建筑裝飾工程施工、防水堵漏工程施工、五金機電、家用電器等,注冊地為上海市奉賢區奉浦開發區大葉公路2826號。
11月17日上午,本報記者沿大葉公路一路來回尋找,均無該公司蹤影,對周邊居民進行了大量走訪,應者茫然,均無人知曉。為此記者進入當地派出所詢問民警,一位該地區片警告訴記者,他在此地任職數年,均未聽說過此公司名稱,“很有可能注冊地址在民房,這一片大規模拆遷,門牌號碼也就亂了,沒法查。”
一位在上海從事節能保溫行業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他也從未聽說過上海正捷,對于靜安區將如此重要的工程分包給這樣一個小公司感到驚訝。
記者獲悉,目前該案件焦點在于這些節能保暖材料是否為劣質材料或不合格產品。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透露,目前調查組已對供應商進行調查,部分企業負責人已被問話并令做出詳細解釋,而此也在上海節能、保暖材料業內引起一陣恐慌。對此,這幾日,本報記者連續三天欲采訪設于常德路上的火災調查、指揮中心,均被告知,“不接受任何采訪。”
據本報記者了解,此次工程供應商之一的上海亮迪此前曾拿下上海多個保溫工程大單,其中包括上海萬里城、同濟科技園科技大樓、中遠兩灣城、錦繡華城6期B地塊EPS外保溫、大華陽城花園等多個工程,此外其業務也涉及到江蘇、浙江、山東等多個省份。
該公司網站顯示,其成立于1995年,占地逾50畝,前身為上海亮迪涂料有限公司,不過,記者查的工商資料顯示,上海亮迪成立于2005年8月18日,注冊資金200萬元。11月18日,記者撥通該公司總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領導都“放假了”,好幾天都沒出現在公司了。
而另一個供應商上海大道包裝為中外合資企業,發起人為上海浦東新區曹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大道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冊資本為525萬美元。11月17日、11月18日,記者多次聯系該公司負責人,11月18日下午,該公司一位名為魏紅的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施工方確實從我們這里買了一點兒材料,不過是用于非保暖項目的,不過具體的情況我也不知道。”
日本聚氨酯工業(株)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角田正平向記者承認,現場發現的包裝確實是他們公司生產的液體聚氨酯,這種原料既可以做成板材也可以直接噴涂在建筑物外表面。
據他介紹,該公司每年在中國銷售40萬噸的聚氨酯,但作為原料供應商,他們一般賣給下游經銷商,再由經銷商賣給施工單位,所以他們公司的產品一般不直接賣給施工單位,在現場發現的他們公司生產的聚氨酯并不是他們直接銷售的。
危險的保溫材料
在近年來多起重大火災事故中,聚氨酯泡沫等易燃保溫材料已經成為致人死命的罪魁禍首。
2008年深圳市龍崗區舞王俱樂部“9·20”火災中,由于大量使用聚氨酯材料裝修,表演人員使用道具槍引燃頂棚聚氨酯材料,現場監控錄像顯示,火災發生后僅46秒,有毒濃煙就籠罩了整個大廳,造成44人死亡。
此外,包括央視新址大樓火災,濟南奧體中心體育館兩次失火,哈爾濱“經緯360度”雙子星大廈火災中,跟外墻保溫材料有關的也不在少數。而央視大火后國家出臺相關規定要求提高保溫材料的耐火性,但聚氨酯等并未被禁用。
據火災發生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揮滅火救援和事故調查工作的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朱力平表示,不僅是這次火災,從更多火災來看,聚氨酯泡沫等易燃裝修材料已經成為當前火災亡人的罪魁禍首。因此他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規定,建筑工地腳手架必須用難燃和不燃材料搭建,杜絕聚氨酯泡沫用于外墻保溫和室內裝修,必須用難燃的物質代替。
不過,角田正平則認為作為保溫材料,聚氨酯是最好的,建筑物外表面只有使用聚氨酯才能起到節能的效果,是建筑保溫的發展趨勢,而如果換成水泥的話,根本就起不到保溫節能的作用。
現在生產的聚氨酯有阻燃性的,有易燃性的,但聚氨酯作為有機物其特性決定它有一定的易燃性,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安全防范措施一定要做好,要注意杜絕明火。
上海這次失火大樓這么快就燃燒起來,對此,角田正平也覺得不可理解,他表示,中國國內有很多這樣的手工作坊,質量也不一定能達標,因此他懷疑這次失火大樓施工單位使用的聚氨酯是易燃的或者使用的是阻燃性能不強的產品,像聚苯乙烯泡沫(EPS)。
據了解,由于涉及嚴重的火災隱患,美國早已禁止使用EPS;在英國,18米以上建筑不允許使用EPS板薄抹灰外墻保溫系統;德國則規定22米以上的建筑不允許使用該系統。
角田正平指出,國外很多化工醫藥巨頭像巴斯夫、拜耳、陶氏等生產的聚氨酯一般阻燃效果比較好,但價格也貴,價格一般每噸在2萬元,今年因為原材料漲價,價格漲至每噸2.5萬元,而國內生產的每噸一般都在1.7萬~1.8萬元左右,所以不排除施工單位為了降低成本使用沒有達到規格的聚氨酯產品。
據記者了解,目前的保溫材料分為B1(難燃)、B2(可燃)、B3(易燃)三個等級,共有兩大類,一為無機保溫材料,其特性是不燃,但保溫效果差,只有20%左右的市場份額,另一個為有機保溫材料,占據80%的市場,特性是保溫效果好,但易燃燒,為此,就需要在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阻燃劑,使其阻燃性能達標,而阻燃劑價格昂貴,其中以EPS中的添加的溴系阻燃劑價格就按種類不同在2萬元/噸到3萬元/噸之間,而據一位上海本地從事節能材料生產的企業人士透露,如今的情況是,很多廠商為了節省成本,少加阻燃劑,或者干脆不加。“這可能是導致這場慘劇的元兇。”
“目前,保溫材料是最為混亂的市場。”上述人士告訴記者。資料顯示,我國在1997年頒布的《建筑材料燃燒登記標準8624—1997》中,EPS和PU是符合標準的,而后在2006年推出的《建筑材料燃燒性能分級方法登記標準8624——2006》中,則提高了保溫材料的阻燃等級,按照新標準EPS和PU是不合標準的,不過,國家又為此設立了一個新老過渡期,讓老材料仍然可以使用,“不過四年過去了,過渡期仍沒有過去。”
2009年9月25日,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制定《民用建筑外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防火暫行規定》。
規定指出,非幕墻類居住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高度大于等于60米小于100米,保溫材料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如果使用B2級材料,每層必須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業內人士指出,上海失火大樓高28層,屬60米以上100米以下范圍,而其使用的PU板為B2級。如果不存在偷工減料或者以次充好,保溫材料防火等級上不存在問題。
據記者了解,現在市場上唯一保溫好又阻燃的就是酚醛,不過價格高昂,在3000元/立方米,PU則在1500元/立方米,而EPS等只有500元/立方米,由此酚醛基本很少使用。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在央視大火之后,國家出臺了46號令規定,大型公共場所必須使用難燃或不燃的保溫材料,而高層住宅并沒有被納入到這個范圍中來。“這是個嚴重失誤。”
上述人士對記者說,除了這兩年剛修建的機場、火車站等大型公共項目使用的是酚醛之外,大多都是用的廉價的EPS或PU等材料,這將是個巨大的風險。“目前的保溫材料市場還被外資巨頭控制著,他們把國外很少用的或已不用的PU或EPS等落后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售到中國賺取高額利潤。”
目前尚無法核實,此次節能工程所使用的節能材料是否為劣質或者不合格產品,不過即便這些材料為合格產品,而按它們的產品特性也蘊藏著巨大風險,這場災難從9月23日,施工隊進入膠州教師公寓一刻起就悄然埋下。
最終在11月15日,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這堆危險的材料被焊槍火花所點燃,它以一種夸張的速度瞬間吞噬了整座高樓,讓人們逃無可逃、躲無可躲,這一天,整個城市被定格為黑色。 |